Loading content, please wait..
首頁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台灣工具機的新藍海?「印度製造」機會與挑戰
2019/05/22

 

精華簡文

台灣工具機的新藍海?「印度製造」機會與挑戰
莫迪政府大力推動「印度製造」,吸引外商投資設廠,這會讓印度會成為全球製造業的新藍海嗎? 圖片來源:GettyImages
總理莫迪能否連任,將決定「印度製造」的生與死。而印度製造業的崛起之路怎麼選、成長的速度能否加快,將決定台灣工具機業是否能如願在南亞找到新藍海。

2014年上任後,印度總理莫迪提出的各種改革與經濟發展策略中,最具代表性與最受全球關注的,非「印度製造」莫屬,各方都拭目以待,擁有龐大勞動人口的印度,會不會成為繼中國之後的世界工廠?(延伸閱讀:「印度是我的世界跳板!」錯過中國機會,印度非去不可?

企業界也在觀望,在中國經商環境劇變、貿易戰升溫後,印度能否成為製造業的新藍海?

但4年多下來,印度勞動人力結構的先天限制,讓製造業發展進度嚴重落後。這次大選結果,更將決定印度製造能否延續。

印度將是台灣工具機新藍海?

莫迪提出印度製造時,目標在2025年,印度製造業產值佔GDP比重要達到25%。從最近幾年台灣製造業出口印度的統計來看,印度製造業市場似乎正在快速崛起。

2017、2018年,台灣工具機對印度的出口金額,兩年平均年成長30.5%。對印度市場出口的排名,也從莫迪剛上任時的第11名,一路躍升為台灣工具機的第4大出口市場。

對於這樣的變化,在印度設有分公司、提供銷售服務的遠東機械子公司發得科技工業感受最深。

「印度市場的重要性,對我們而言甚至超越中國,」發得科技工業市場行銷部專員郭又寧告訴《天下》,他們相當看好印度市場的前景。

由於印度汽車工業相當發達,汽車製造業產值佔GDP比重超過7%,再加上莫迪印度製造的政策強化,印度汽車業產值,平均每年都能創造約6%的成長。(延伸閱讀:1.5秒賣掉一台機車!印度千萬電動車商機,如何搶進?

隨著汽車業成長的帶動,周邊的汽車零組件,也上看每年創造400億美元的產值,佔GDP約2.3%。

因此,整個印度汽車相關工業的年產值,就佔GDP近1成,是印度製造業的主心骨。

主要販售輪圈加工機與車床給印度市場的發得科技工業,自然在汽車業找到了立足點,為台灣工具機在印度打出了名號。

然而,一個汽車工業,就佔超過一半的製造業產值,反映出了印度製造業發展不均的問題。

這點,讓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秘書長黃建中,對印度製造能給台灣工具機業創造商機的觀點,有所保留。

「目前我們仍然沒有看到全面的爆發性成長,」黃建中認為,印度佔台灣出口比重不高,近年的成長是個別廠商的訂單貢獻。

印度汽車業產值,平均每年都能創造約6%的成長。(王建棟攝)

不過,印度畢竟還是一個擁有超過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在製造業產值從近17%拉升到25%的過程中,確實會增加印度對工具機的需求與消費。(延伸閱讀:工具機凜冬將至?今年景氣還有一個未爆彈

「單就出口印度市場來說,這樣的變化有助台灣工具機對印度的出口,」但黃建中也提醒,這最終要看印度發展製造業是走什麼模式?

進口替代 vs. 加工出口

如果是複製中國的勞力密集、材料加工轉出口的模式,在未來勢必會排擠其他國家的出口,進而影響台灣工具機在其他市場的出口表現。

但如果印度是為了透過進口替代,滿足龐大的內需市場,那印度製造業產值的成長,或許就能為台灣的工具機業創造龐大的藍海市場。

莫迪的印度製造,到底想走什麼模式,受到外界廣泛關注。

同樣是人口超過13億、在工業化前擁有龐大農業人口的大國,莫迪的印度製造,一直被外界解讀是要複製中國模式。

這讓《華爾街日報》在4年前就對印度製造提出建言,認為印度不該完全複製中國模式。

事實上,莫迪發展製造業只為解決2件事:創造就業、減少進口。

印度每年大約新增1300萬個年輕的勞動人口。要讓印度人民提高收入、脫離貧困,就必須讓這批年輕人離開農村,從事產值更高的工作。

而莫迪的辦法,就是吸引外資到印度投資製造業,創造出龐大的工作機會,滿足國內勞動市場的需求。(延伸閱讀:印度的真命天子?終身禁慾的總理莫迪,如何讓印度脫貧?

印度每年大約新增1300萬個年輕的勞動人口,但龐大的人口紅利,反而成了負擔?(王建棟攝)

鴻海、台達電都去設廠

同時,還能壓低印度對商品進口的依賴。

印度過去因為製造業疲弱,國內消費對進口形成剛性需求。這不僅造成印度長期貿易赤字,也持續侵蝕印度的外匯儲備及經常帳餘額。

這讓印度政府在面對國際經濟衝擊時,要花費更多的心力,維持印度的貨幣及國內市場的穩定。

因此,發展進口替代模式,把整個產業鏈搬進印度,滿足內需市場的需求,遠比中國的加工出口模式,在現階段更有利印度發展。

例如,印度為了降低消費性電子產品的進口花費,推出2020新電子產業政策,再輔以關稅與非關稅障礙,用市場換取國外資金、技術,創造國內就業。

台灣的鴻海、台達電,都已決定降低中國產能,增加印度投資,響應「印度製造」。

另外,印度作為全球第4大的汽車消費市場,自然也吸引如韓國起亞汽車(KIA)前去設廠。

遲遲沒達標,印度製造怎麼了?

然而,劇本似乎沒有照著莫迪的規劃走。

從莫迪上任以來,印度製造業產值佔GDP比重只從16%增加到16.7%,漲幅不到1個百分點。

這跟印度教育不夠普及、貧富差距極大,以及勞動力結構存在兩極化有關。

印度的科技業高階工程師、研發人員、醫生、律師非常多;但另一方面,龐大的貧困人口,讓印度的低技術、甚至無技術勞動力更多。反而是製造業需要的有基本技術能力的勞工,相對短缺。(延伸閱讀:歐美科技大老闆都是印度人?

如此一來,看起來像人口紅利的龐大人口數字,在印度反而成了負擔。

而且,各邦基礎建設落差大,缺水缺電問題嚴重,再加上邦與邦之間的貿易往來未必通暢,更進一步阻礙了製造業的發展速度。

因此,想看到台灣工具機業短時間在印度有爆發性的成長,可能要再等等。

不過,這些不利因素,雖然壓低了印度製造業近期該有的爆發力,但這些問題是可以一步步改善的。

當基礎建設、教育普及度跟上,原先受累於龐大低技術及非技術勞動力的印度,在廣大內需市場的支撐下,長期而言,製造業在未來仍具發展性。(責任編輯:黃韵庭)

來源: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5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