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彭光理形容蔡英文總統是個「聰明的傢伙」(smart cookie),指出「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週全佈署的策略;美國學者認為,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可能成為台灣與東南亞國協(ASEAN)國家發展關係的機會,但最大挑戰仍來自中國。
華府智庫傳統基金會24日舉行「台灣新南向政策研討會」。我國駐美副代表李光章致詞表示,新南向政策是經濟再平衡政策,主要在推動台灣與東協國家接觸,不致過度依賴「一個市場」。他強調,台灣新南向政策是一個主動的策略,非在取代兩岸間經濟互動往來,並指出,蔡英文總統提出新南向如同美國歐巴馬總統今年初在美國與東協國家領袖峰會中提出的「美國與東協連結」倡議。
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彭光理(Michael Fonte)也表示,新南向政策是蔡英文精心週全佈署的策略,彭光理並說蔡英文是個「聰明的傢伙」(smart cookie),「知道她在做什麼」。
彭光理表示,蔡英文政府的新南向政策與李登輝政府20年前的南向政策,時空上差異甚大。10年前,從語言、文化和人力物力上而言,許多人都覺得中國大陸經商較容易,但隨著中國經濟成長,紅色供應鏈崛起,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經濟競爭也升高,中國大陸廉價勞動力優勢消逝,新南向是讓台灣企業能找到另一發揮空間。然而,新南向政策並非台灣完全跳脫中國市場,彭光理說:「那是不可能的」。
研討會主持人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主任羅曼(Water Lohman)則指出,新南向政策有發展機會,但從他與最近與中國前來華府訪問的人士接觸經驗中,無論蔡英文如何做,中國都覺得她不斷的在挑釁。
與會的《外交家雜誌》副主編帕倫斯沃倫(Prashanth Parameswaran),以及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AFPC) 亞洲安全研究部主任杰夫.史密斯(Jeff Smith )分別從東協和印度的角度觀察台灣新南向政策,均同意最大的挑戰在於中國大陸。
帕倫斯沃倫認為,台灣推動與東協國家關係之際,如何穩定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不僅是台灣單方而已,中國大陸如何回應,美國和東協國家如何回應,不同層面的考量和槓桿評估,有待觀察。
杰夫.史密斯分析,中國和印度的關係不僅歷史上有邊境糾葛,中國對印度鄰國的影響力增加,也讓印度關切;另一方面,台灣和印度連繫則在增進中,前總統馬英九到非洲訪問時,印度允許其專機飛越領空,杰夫.史密斯認為,台灣與印度的展望比過去好,經濟和安全夥伴關係上,都有更光明發展機會。但印度與中國的正式外交文件上,都標誌印度承認「一中政策」。
至於在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下,東協國家如何因應來自中國大陸的壓力,帕倫斯沃倫認為,東協成員國遠比中國小,若中國想與這些國家建立關係,必須允許這些國家與其他國家接觸發展關係,而非零和遊戲; 台灣只有在不傷害與中國關係下竭盡全力與東協國家發展關係,「若能做到,那就太好了!」。.
羅曼則提醒,東協已經如今已是個人人想進人的「擁擠區域」,中國和美國外,歐盟更是東協目前最大的投資者,他認為,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是有機會的,前提是如何讓中國「覺得無法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