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ntent, please wait..
首頁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新南向政策 他們這樣打開印度市場(今周刊)
2016/07/14

新南向政策 他們這樣打開印度市場


總統蔡英文上任後推行「新南向政策」,全力發展與東南亞、南亞國家關係,本刊與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合作,推出《新南向》特別企畫,看台達電、正新、中鼎這三家公司,是如何找到進入印度市場的入場券?


撰文‧《報導者》何榮幸、賴千尋(特約)
攝影‧《報導者》吳逸驊

六月豔陽天,印度西部再度傳出攝氏五十一度、柏油路面融化的高溫警訊。在矽谷大公司充斥印度籍CEO與高階主管、全球外資大量湧入印度之際,這個擁有逾十二億人口的文明古國,仍有三億人民無電可用。首都新德里的旅館中,每天斷電數次稀鬆平常,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報導者》記者在盛夏來到新德里,印度處處都是傳統與現代並存的隱喻。馬路上,高級轎車、人力車與牛隻同行。走進高級紗麗(印度傳統服飾)店,為女性顧客服務的全部都是男性員工。儘管種姓制度已廢除多年,但進軍印度多年的台商仍坦承:「找員工仍需Google他的姓氏,避免出現低種姓管理高種姓而發生衝突。」

人口紅利發酵
經濟成長率可望維持7%
印度很多地方已發生巨大改變,很多地方卻又似乎千年不變。蔡英文政府力推的「新南向政策」,該如何卸下對印度的刻板印象,找到進入印度市場的入場券?
 
《報導者》採訪早已在印度耕耘的台商,透過不同領域的台商現身說法, 反思「新南向政策」機會與風險。

當中國經濟成長率趨緩,印度總理莫迪高舉「Make in India」口號乘勢而起。如今,印度經濟成長率被看好連年維持七%以上,龐大市場及廉價勞工,加上六五%人口不到三十五歲的「人口紅利」,使得印度去年FDI(外國直接投資)更已超越中國。

對台灣而言,印度有能力與中國抗衡,是「新南向政策」心照不宣的重要背景。官方與部分台商相信,中、印關係不睦,也有助於印度市場擁抱台商。但情勢真的如此大好?

「來印度,看你是要找工廠還是找市場!」外貿協會駐清奈辦事處前主任吳賀彬說。早期台商都是因為國際品牌到印度設點,作為供應鏈不得不跟著前往。這兩年台商從被動轉為主動,但「與東協國家相較,印度沒有華人社群引路,所以門檻比較高。」

記者來到新德里金融精華區,長期服務台商的中國信託新德里分行總經理盧樹弘分析,「在印度能賺錢的大多是代工業,內需市場不容易賺錢。」他點出豐泰、萬邦等清奈台商,利用印度廉價勞力代工外銷的獲利模式,相形之下,進攻內需市場的台商大多陷入苦戰。

一位不願具名的台商強調,印度法令多如牛毛、各邦稅制不同、政府效率不彰、貪汙收賄嚴重……,連莫迪力推的單一稅率法案,都還無法在國會過關,使得投資充滿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印度市場仍被許多台商視為「看得到卻吃不到」的大餅。

看得到吃不到?
內需市場已經逐漸突圍
這些都是台商眼中的困境,既是資方角度的甘苦談,也已形成有意進軍印度市場者的刻板印象。

儘管如此,致力於綠能、節能的台達電卻已逐漸突圍,成功打入印度內需市場,成為印度通信及能源系統主要供應商,去年營收也達到一億七千萬美元(約新台幣五十五億元)。

去年七月,莫迪在新德里宣布推動「Digital India」,獲邀參加的台商只有台達電、富智康兩家,台達電執行長鄭平,也以唯一華人企業代表身分發表演說。一位經濟部官員觀察:「這顯示台達電品牌獲得印度認同。」

台達電》品牌在地化三項產品市占第一

從新德里驅車前往一小時車程的古爾岡市,台達電獲獎的綠建築總部,與周遭落後地區形成極大落差。就像印度基礎建設落後,3G、4G通信網路發展卻都比台灣快一步,這塊廣大土地上彷彿充滿著「跳級式的進步」。

走進會議室,等待我們的不只是印度籍總經理夏瑪(Dalip Sharma),還有遠在泰國的泰達電(台達電子公司)總裁謝深彥、台北台達電公關部門也全程參與。由於泰達電才是台達印度的母公司,這場訪問就在印度分公司、泰國母公司、台北總公司三方連線下進行。

回到十三年前,二○○三年泰達電出資購併瑞士公司Ascom Energy System(當時歐洲最大電源供應器業者)後,才誤打誤撞進入印度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