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家電企業闖印度:運營成本比中國還高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擁有13億人口的印度,正成為海爾、美的等中國家電企業海外拓展的熱土。
去年,海爾在印度市場的收入增長26%。海爾去年擴建了印度工業園,預計今年在印度的產能擴大兩倍。美的在印度的銷售收入已經突破10億人民幣,投資還繼續增加。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家電分會副秘書長周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印度是除中國之外全球家電消費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印度已進入中國家電出口市場的前十位。
金磚國中的金磚
相比于俄羅斯、巴西,印度近年是「金磚國」中最受中國家電企業熱捧的「金磚」市場。
早在2006年,海爾已在印度普納建成了16萬平方米的工業園區,加快在印度乃至南亞市場的布局。2016年6月,印度海爾工業園擴建項目奠基,預計2017年年底投產,產能將翻兩番,並將出口市場擴至中東、非洲、俄羅斯、東南亞、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
奠基的兩座新廠房在原廠房的北面,佔地5.6萬平方米。周邊還配套新建辦公樓、食堂及公寓等附屬設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新廠投產後,海爾在當地工廠生產的產品品類將從冰箱,擴展到洗衣機、空調、熱水器、電視等。
通過當地化設計、當地化製造、當地化銷售和服務,海爾迅速打開印度市場。
海爾集團電器產業有限公司副總裁、南亞區域總監宋玉軍去年曾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南亞是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發展的領跑者。」
雖然印度的人工成本比中國低,但海爾集團南亞印度產品總監黃德成說:「印度工廠的運營成本比中國還高。由於中國工廠的效率高,所以盈利率也還是中國高。」進入印度9年後,海爾印度公司才開始轉虧為盈,目前海爾已在印度冰箱市場排名第三。
據青島海爾(600690.SH)年報,2016年,海爾印度市場收入增長 26%,市場份額達 5%,產品、渠道、供應鏈的能力提升,推出玻璃門冰箱、免清洗系列洗衣機、快速製冷空調等差異化產品,渠道網路質量提升 10%。海爾在巴基斯坦市場的收入,去年也增長了 18%。
另一家中國白電巨頭美的,也在加快搶灘印度市場,並著力推動本土化。
2012年1月,美的已與美國開利公司成立印度合資公司,負責印度地區家用空調、輕型商用空調的生產與銷售業務。合資公司的製造基地也于當年投入運營,設在哈里亞納邦,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當時設計產能70萬套、二期擴至100萬套,目標是成為印度最大的空調生產基地之一。
不只空調,美的目前在印度市場,還實現了洗衣機、凈水器產品的本地化製造。這與印度政府推動的「印度製造」契合,不僅是本地組裝,而且有本土的研發團隊和設施、本土的供應商,更有全流程式控制制的製造體系。
美的已針對印度市場開發產品。以凈水器為例,印度水質較差,為解決印度喝水難的問題,美的花了2年多的時間,深入印度超過40個城市的不同家庭,調研用戶的喝水習慣,並分析當地的水樣品,終於在2016年年底在印度市場推出凈水器。
目前,美的在印度已有1000名員工(包括臨時工以及公司員工),在印度全國有30個銷售分支機構,經營的產品包括空調、洗衣機、凈水器、熱水器、微波爐等。在印度當地的銷售收入已突破10億人民幣,為當地直接創造了1000個工作崗位。
彩電企業也心有所動。TCL集團董事長、CEO 李東生去年曾說,印度市場2014年平板電視銷量還不到1000萬台(中國一年平板電視銷量4000多萬台),手機和家電的人均銷售量和市場保有量與中國相比也有相當大的差距,而印度和中國的人口相差不多,且未來幾年印度經濟會保持較快發展,這意味著印度市場增長將會比較快。
因此,李東生去年在中國-印度經貿投資論壇上拋出繡球。他說,早在15年前,TCL就嘗試在印度開展業務,但由於種種原因,當時並不很成功。隨著印度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政府一帶一路政策的實施,相信現在迎來了最好的重新出發的時機。TCL已成立了新的印度業務團隊,積極地做市場和產業分析,與潛在客戶溝通,制訂了初步的業務重振戰略。
跨越高關稅壁壘
從全球看,印度是2009年金融危機之後,增幅最大的家電市場之一。歐洲家電巨頭博西在2016年財報中也提到,人口龐大的印度市場對家電的需求強勁增長,促使博西在亞太地區的營收大幅上漲了9.3%(不按匯率調整是7.7%),遠高於博西家電在歐洲4.8%的收入增速。
周南認為,印度家電市場快速增長的原因,一是印度人口出生率高,二是印度家庭一般都是五六人組成的大家庭,而從大家庭分化成小家庭是趨勢,印度的家庭數量在增多,三是印度GDP發展快。
印度是有戰略意義的市場,它對南亞有輻射作用,也是中國企業可以打自主品牌的市場。而且,印度市場還有巨大潛力,目前貧富差距大,隨著經濟發展,家電需求還會增加。
除了海爾、美的、TCL這些千億企業,中小型企業也摩拳擦掌,但高關稅是一個障礙。
老闆電器海外事業部總監劉清宇認為,印度是一個潛力巨大的市場,但目前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不過印度在進步和發展,老闆電器計劃先藉助工程逐步走進印度的千家萬戶,會先物色有潛力的經銷商和合作夥伴。
奧馬電器副總裁姚友軍坦言,由於印度有高關稅,海爾、三星、惠而浦等在印度都設有冰箱工廠,而且印度冰箱市場一年只有400萬~500萬台的銷量,所以印度市場兩三年內難進入。「但是,現在OPPO、vivo、小米、華為、聯想等中國手機在印度市場很流行,如果中國手機品牌兩三年內在印度市場能紮根,將為中國其他品牌進軍印度打下一個良好基礎。」
此外,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並由許多邦組成,所以開拓印度市場必須熟悉當地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但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最大的挑戰是匯率,像去年埃及的匯率腰斬讓不少企業出口受損,印度去年廢止了大額鈔票,幸好匯率還算穩定。
同樣面對印度市場的高關稅,汽車企業已紛紛在印度設廠。周南認為,家電企業去印度設廠也是趨勢,不過因為中國家電產業鏈太長,整個產業鏈搬去不太可能。「印度市場還有特殊性,它的IT產業發展迅速,很適合做電商,因此可以通過電商渠道打造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