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ntent, please wait..
首頁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勇抱新世界 面對南亞大象—印度(聯合報)
2016/04/12

勇抱新世界 面對南亞大象—印度

2016-04-11 00:00:00 聯合報 特派記者林以君、李碧蓮、潘俊宏、蔡秉儒/印度、台北報導

印度這頭南亞大象,台灣一直沒有摸清她的全貌。

台灣對印度的印象一直有「停格」現象,只停留在某些「切面」,卻又想要以這些局部切面涵括12.6億人口、有22種官方語文的印度。

 

 

印度孟買的印度門(Gateway of India)是一座超過百年歷史的標誌性建築,位於孟買南端海岸,印度也是一個多元文化、語言及宗教的國家,並在「種姓制度」的影響下區分為不同階級。 特派記者潘俊宏/攝影

分享

 

 

印度是環印度洋區域最重要國家,然而,在這個機會無限、卻又亂中有序的地方,2014年台灣與印度貿易僅占我國全球貿易比重的百分之一點零一;也就是說,台灣每做一百元生意,只有一塊錢多一點點是和印度人做買賣。

台灣該如何看待印度?台灣人如何從中國市場中抽出部分精力經營印度?台灣人怎麼找到與印度人打交道的模式,更令我們想一探究竟。

 

 

印度金融大城孟買街頭,人力拉車仍是勞動力的表現,這個有12.6億人口的國家,除非是在富與貧的兩個極端,通常「人」的位置並不明顯。 特派記者潘俊宏/攝影

分享

 

 

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印度籍研究員那瑞維(Raviprasad Narayanan)舉例說,印度有22種官方語文,除了主要的印地語和英文,也有其他語文使用人口超過五千萬,但電腦鍵盤只有英文字母。他建議,台灣電腦業者可考慮製造標識出印度不同方言字母的鍵盤,或可大賣。

但市場、機會不會永遠等待台灣。現在台灣或許有很好的機會,台灣準備好了嗎?

聯合報系「願景工作室」不想用切片概括印度,因為印度不容易懂,這次是第一步,我們從金融大城孟買切入,以開放且同理的心態,開始與印度全方位對話,一步一步認識、理解印度。

願景工程「對話世界」繼4月4日推出緬甸篇後,繼續推出印度篇,讓我們一起和世界對話。

http://vision.udn.com/vision/story/9566/1615629-勇抱新世界-面對南亞大象—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