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莫迪的「印度夢」 起飛了?
精華簡文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美聯社提供
瀏覽數
莫迪的「印度夢」 起飛了?
作者:吳怡靜 天下雜誌573期預估今年印度經濟成長七.五%,將一舉超越中國。 總理莫迪接連喊出「印度製造」等改革口號,但他的魔法是否真的改善了印度經商環境、創造了就業?
「我出生在一個很貧窮的家庭,小時候在火車上賣過茶水。我母親掃過廁所、做過卑微的幫傭。我深切地目睹過什麼是貧窮。我窮過,整個童年都在貧窮中度過。就我而言,貧窮某種程度上是人生的第一個激勵……,當時我就下決心,不要為自己活,要為他人而活。」——印度總理莫迪
一年前,他帶領在野的印度人民黨,在國會大選創下三十年罕見的壓倒性勝利,成為全世界最大民主國家的領導人。
今年五月二十六日,就任屆滿一週年的莫迪,正在野心勃勃打造「印度夢」,要讓印度成為下個世界強權,讓二十一世紀成為「印度世紀」。
他的夢想備受矚目。《時代》雜誌最新的「全球百大影響力人物榜」,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撰文,推崇上榜的莫迪是印度的「改革總司令」(reformer in chief),稱許他擺脫貧窮、成為總理的故事,「反映出印度崛起的活力與潛力。」
沉睡的巨象正在甦醒。當中國經濟的動能趨緩,眼前的印度卻迸發出新的活力。
它的經濟基礎日益穩健:受益於油價大跌,幾年前高達一○%的通膨率已經減半;經常帳赤字大幅縮小;盧比幣值穩定,股市一片繁榮。
「印度經濟將開始進入新一輪的成長週期,」高盛去年底的研究報告已經預言。
印度象跑贏中國龍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也預估,印度今年經濟成長率將從去年的七.二%,加速至七.五%,不但創下五年來最大增幅,更將一舉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大型經濟體。
「在烏雲密布的全球經濟版圖上,印度是一塊亮點,」IMF總裁拉加德點名肯定。
「也該是時候了,」《金融時報》直言,「在中國的影子下度過了幾十年後,印度終於要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大家對印度寄予厚望,很大原因是對莫迪有信心。
他挾著超高的民意和廣受期待的「莫迪經濟學」上任,宣稱要在全國複製過去成功締造兩位數成長的「古吉拉特邦模式」,成為推動印度經濟成長的典範。
「好日子(good times)就要來了,」他承諾要為印度帶來就業機會、經濟繁榮和國際地位。
今年六十五歲的莫迪,是個超級工作狂,幾十年來,沒有休過一天假,每天至少工作十六個小時。據說他每天只睡三、四個鐘頭,清晨起床就做瑜珈健身。
他說,瑜珈可以「讓人發現自己和世界、自然融合為一體的感覺,」甚至還設立了瑜珈部,專門推廣這項獨具印度傳統的軟實力。
高舉改革旗幟,新政府一上台就向僵硬腐化的官僚系統開刀。過去,很多公務員上班姍姍來遲、偷懶打混,莫迪祭出鐵腕手段,不但要求每天九點打卡上班,晚間、週末加班,甚至派出間諜到高爾夫球場,防止公務員摸魚。「突然之間,在大部份工作日的下午,印度最負盛名的高爾夫俱樂部,球道都冷清了下來,」媒體都看到了政府的新氣象。
緊接著,他鎖定稅改,推動設立全國統一的商品和服務稅,取代現行的十幾個稅種。過去,印度由於稅制複雜,稅負壓力大,嚴重打擊了投資者的熱情。稅改如果能通過,可望成為莫迪政府第一年最重大的單項改革。
外資的期許:實幹內閣
改善商業環境,是國內外企業要求新政府最優先的經濟政策。多年來,稅制複雜、土地徵用困難、基礎設施脆弱等,一直是阻礙企業在印度投資的高牆。稅改,只是清除障礙的第一步。從修正土地法到制定合理的勞動法,莫迪還有一份長長的待辦事項。
「對莫迪政權的期望,是他們能成為『實幹內閣』,」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理事長石毛博行直接要求,宣稱要振興經濟的莫迪,必須具體落實「說好的改革」。
除了內政拚改革,莫迪在國際舞台上也出奇活躍。「他最為自信的表現,出現在外交領域,」《紐約時報》觀察。
中國、印度成為崛起大國的歷史關頭,出現了兩位政治強人。然而,相對於「習大大」的嚴肅拘謹,莫迪更像個擅長作秀的政治明星。
他全球走透透,一年內訪問了十八國,包括最近的中國、韓國、蒙古。
中國之旅,他不但獲得兩百億美元大單,還在習近平的故鄉西安,穿著印度白袍、戴著墨鏡參觀兵馬俑。耍酷照一放上推特,立刻引發瘋傳。
韓國是給我靈感的國家
轉到首爾,莫迪則不吝盛讚,韓國是給了印度發展靈感的國家。他從韓國的製造業、人力資源發展、行政體系這三個方面,找到了成功的鑰匙。
「我們最大的工程,就是將印度培養成為未來製造業強國的『Make in India』(印度製造)計劃,」他告訴《朝鮮日報》,「現在,韓國現代製造的汽車,整個印度都有。無數印度人手裡都拿著三星的智慧手機,無數印度人的家裡都在用LG電視機。韓國企業的觸角已經延伸到所有的印度家庭。在我們的工程中,沒有比韓國更好的伙伴了。」
頻頻出訪,高調曝光,莫迪努力營造自己的國際大咖形象、推升印度的大國地位,但最大目的,還是為了爭取更多外資。印度智庫南亞分析集團(SAAG)的戰略專家卡皮拉指出,因為外資有助於兌現莫迪的核心政見—創造就業。
巨大的人口紅利,是印度起飛的一大潛在優勢:十二.五億人口中,約有一半的人不到二十五歲。未來十年,印度將有上億年輕人進入勞動市場,如果能夠讓這些年輕人獲得就業機會,將可確保經濟蓬勃成長,讓印度走上繁榮的道路。
但是,莫迪的關鍵挑戰就在於,他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原本的人口紅利恐怕會變成人口災難。
上任滿週年,莫迪交出的成績單,外界褒貶不一。「莫迪執政第一年的最大政績,是成功掃除政府官員的貪污惡習,」印度《經濟時報》著名專欄作家艾亞爾指出。
「莫迪的魔法(Modi Magic)讓印度走向富裕,」《Forbes》大大肯定。
改革成績不如預期
批評他的人則認為,新政府只會發明各種口號,不見實際作為,一年過去了,多項改革依然卡關。
而且在企業眼中,印度仍然是經商很困難的國家。世界銀行每年發布的企業「經商便利度」評比,去年印度在一八九個國家中,依舊排在後段班的第一四二名,還落在葉門、烏茲別克、伊朗之後。
「莫迪的改革成績,不如預期,」原本期待很高的《經濟學人》現在大失所望,認為他雖有偉大的企圖心和自信心,推動的改革卻多半是小規模的改善,而非大開大闔的轉型變革。
眼前的印度,面臨著千載難逢的轉型良機,莫迪的魔法能不能讓印度起飛?《經濟學人》歸結,除了落實改革的魄力,他還迫切需要的,是「更大膽的想像力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