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content, please wait..
首頁 > 活動訊息 > 媒體報導
媒體報導
此時,正是「重新想像印度」的最好時刻
2017/08/21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今天,距離印度脫離英國殖民主義的桎梏已然七十年,印度企圖在世界經濟大浪中取得一席之地。印度確已成為眾人眼中崛起的新星,但是她所崛起的速度與表現,真有眾人所預期的一般亮眼嗎?
唸給你聽
powerd by Cyberon
 

文:多明尼克.巴爾頓(Dominic Barton)、諾施爾.克卡(Noshir Kaka
(本文完成於二〇一二年)

《重新想像印度》前言

西元前三二六年,當亞歷山大大帝抵達印度河流域時,他已將三個強盛的王國:敘利亞、埃及與波斯,收納於掌心。但是在某個滂沱大雨的夜晚,這位馬其頓帝國國王在印度河支流傑赫勒姆(Jhelum)河的岸邊,突遭印度國王重擊,亞歷山大大帝想要統治全世界的野望因而分崩離析。希臘史學者稱亞歷山大的印度敵人為波羅斯(Porus)。根據史記,波羅斯國王身長七呎,號令三萬士兵與兩千隻戰象發動攻擊。經過了徹夜的風雨呼號、人獸廝殺,亞歷山大最後迫使波羅斯國王投降。

不過這場勝利似乎不足掛齒。對印度而言,波羅斯僅為渺小之境。統治較低窪的東部恆河流域的瑪加達(Magadha)皇帝,擁有規模更為龐大的軍隊與戰象。自此,亞歷山大所率領的軍隊已經疲憊難當,並且懼怕再次面對另一支更為強勁的印度軍旅,亞歷山大的手下軍隊群起叛變,要求這位歷史上最為成功的軍事領導者縱馬復返。

對現代旅客而言,印度仍舊俱足挑戰性。從英迪拉甘地國際機場(Indira Gandhi International Airport)第三航站出站的旅客,將發現迎面而來的是九個金光閃閃巨碩無朋的佛手印,懸掛在移民署上方。設計師闡述背後概念,表示九個手勢來自瑜伽與印度古典舞蹈,象徵安心與仁慈,「這意味著旅客即將面對轉瞬襲來的全新浪潮……以及連結個人與全宇宙生生不息的動力。」旅客們在佛手印下方出入海關、提領行李,冷氣徐徐放送的大廳張貼了標題為「印度不思議」(Incredible India)的海報,接著,他們會搭上計程車,迎向比全宇宙生生不息的動力還更跳躍的印度街頭。

 

混亂、多元、充滿動盪的活力感,向來是印度引以為豪的特色。當西方世界奮力從經濟蕭條中恢復時,印度與中國卻成為全球兩大不可忽視的新興市場。據估計,目前印度擁有十二億人口,人口之中約有半數低於二十五歲,以此推算,二〇二五年之際,印度將取代中國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印度表現出色的時候,其經濟成長率堪比中國,二〇〇六年與二〇〇七年時,印度國內生產總值飆升了百分之八點五。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報導,二〇一二年時,印度可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作為亞洲的另一個超強大國,印度有其優勢。相對於競爭敵手中國,印度的商業領導者更有自信面對全球市場;他們多數通曉英語,並擁有來自歐美頂尖商學院的畢業證書。滿懷自信的印度頂級企業執行長們在海外開疆闢土,並高調收購他國企業,奪取全球媒體的目光,好比塔塔集團(Tata Group)購買捷豹(Jaguar)汽車與路華(Land Rover),以及巴帝電信(Bharti Airtel)購買非洲電信事業等案。印度軟體巨頭塔塔諮詢服務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威普羅(Wipro)與印孚瑟斯技術公司(Infosys)早已成為全球科技領導企業,這該歸功於每年從印度理工學院(Indian Institutes of Technology)畢業的數千名世界級頂尖工程師。

印度企業也在其他關鍵領域如醫藥、石化與鋼業等表現超前,證實該國具有足以扭轉全球競爭藍圖的效率與創新能力。相較於中國,印度的銀行體系與股票市場具備更為嚴謹的管制系統,並且不排斥外國資金。印度的貨幣與人民幣相反,可以自由的買賣流動。許多觀察者認為,擁有獨立喧鬧的媒體、紛擾不斷的民主政治體系的多元印度,或許有潛力向世界其他新興市場證明單一種族與極權專制,並非唯一能帶來經濟發展的途徑,甚至,也絕非最好的方式。

不過,我們別忘了「潛力」一詞所代表的意涵,幾乎所有關於印度的討論,都會提到潛力一詞。不管是企業主管、政府官員或是印度國境內外的意見領袖,總是滔滔不絕地向顧問們談及印度潛力。今天,距離印度脫離英國殖民主義的桎梏已然七十年,印度企圖在世界經濟大浪中取得一席之地。印度確已成為眾人眼中崛起的新星,但是她所崛起的速度與表現,真有眾人所預期的一般亮眼嗎?

就在《重新想像印度》付梓之際,嚴重的市場衰退讓印度前景堪憂,自一九九〇年代市場解放以來所創造的高速經濟成長,已逐漸凝滯成金融僵局與過度的自我膨脹。一九九〇年代改革推手,也是現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曾經誓言「將採取一切可能的行動,並且將盡一切可能的手段」,減少政府開支,穩定經濟狀況。但是,問題仍然盤旋不去:「究竟印度該採取怎樣的手段?印度真正的潛力為何?要如何才能徹底釋放印度的潛力?」

本書的目的在於激起對於上述提問的討論與思辨。《重新想像印度》(Reimagining India)全書按照《重新想像日本》(Reimaging Japan)的格式與精神完成,二〇一一年當日本深受核災、地震、海嘯重創時,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出版編訂該冊論文合集。如同前書一樣,本書試圖從各個面向尋求答案,包括社會、文化以及經濟、政治角度。我們向印度頂尖企業的管理者、全球最大跨國企業的執行長、經濟學者、投資者、企業家、學者、記者、藝術家與運動員徵求論文。

當然,讀者將閱讀到關於印度政治體系優劣、印度經濟成長的前景、印度企業體的競爭性以及印度外交政策等議題之文章。其他文章則涵蓋不同面向的議題,包括印度如何運用新科技加強基礎建設、拓展醫療保障範圍、重振教育系統、重新思考能源策略,以及挽救日益惡劣的環境。不過本書也提及了較為「軟性」的議題好比寶萊塢電影、蟋蟀、印度料理、棋藝、古典舞以及印度未來在奧運時可能的卓越表現。總體而論,我們認為此書比起其他著作包含了更多的創意與專業度。

所有的文章都代表了獨立的聲音。麥肯錫顧問公司絕不過濾或企圖影響任何文章作者的觀點,我們僅僅要求作者盡可能犀利而清楚地表達己見。雖然確實有幾位麥肯錫顧問公司的顧問參與撰寫報告,不過《重新想像印度》並非麥肯錫公司的研究結果,也不該被視作「白皮書」或具統整性的政策提議。相反的,我們的目的在於提供作者們能夠以開放自由的方式辯論印度的未來的空間。

Indian people talk - different indian religious. Vector illustrations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在我們討論印度的未來的同時,絕不能忽視她璀璨的過去。印度次大陸曾經擁有人類早期最複雜的文明。批評印度現代基礎設施的人也不該忘記,早在五千年前摩亨卓達羅(Mohenjo-Daro)與羅坎蒂(Rakhigarhi)就擁有全世界已知最早的都市衛生系統,並且為最早使用輪式運輸的區域。亞歷山大離開印度的數百年後,極具權力的印度王朝同時推廣藝術、宗教、哲學與實用科學。第一位實際穿越旁遮普平原進入印度河恆河平原的西方史學者梅伽斯德尼斯(Megasthenes),曾經如此形容該地的富庶與肥沃,「對印度來說,飢荒是聞所未聞的概念,這裡有著源源不絕的營養食糧。」 來自威尼斯的冒險家馬可波羅(Marco Polo)宣稱自己在一二九二年的中國至波斯遠征之旅中,曾經數度造訪印度港口,他描述位於印度西南岸的馬拉巴爾(Malabar)也就是現在的喀拉拉(Kerala),為「全世界最富庶、輝煌的區域」。

一六〇三年,當英國商人約翰.米德赫爾(John Mildenhall)揣著一封來自伊莉莎白女皇的信來到阿克巴法庭的蒙兀兒帝王面前時,當時蒙兀兒帝王麾下的印度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並擁有近四分之一的全球經濟活動量。阿克巴國王手下擁有北起喀布爾南至德干高原的領土,實為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物。依照英國史學者亞歷克斯.特佐曼(Alex von Tunzelmann)的記載,阿克巴位於法泰赫普爾西克里(Fatehpur Sikri)的宮廷「張揚著無與倫比的富裕……所有的房間都以大理石、檀香木、珍珠母以及優雅的孔雀羽毛扇細緻點綴著。」相較之下,伊莉莎白則是個「負責統治粗糙、單調、冷冰冰悲慘王國的蒼白女人。」

然而,在近一百五十年後,這個悲慘大國已成為擁有超強海上軍力的霸權,而蒙兀兒王國卻已分崩離析。一七五七年時,由伊莉莎白女王授予皇家特許狀與印度貿易權限的東印度公司已強大到足以控制此次大陸。一八五七年的浴血戰役之後,印度的直接管轄權已轉移至英國皇家手上,直到一九四七年印度成為獨立國家為止。

本書中的許多撰文者視從殖民地轉移至國家狀態,為印度的首次理想實踐。對於草創印度的先驅們而言,來自不同種族、宗教、語言、階級所引發的混亂,讓國家一詞成了難以企及的夢想。正如同本書首篇撰文作者法里德・扎卡利亞(Fareed Zakaria)提醒我們的,前獨立時期的印度根本是一鬆散的聯邦,權力中心不斷地在不同聯盟、地方傳統間移轉,這點和單一宗教、單一文化的歐洲國家實在大不相同。沒有任何人能保證,現代的印度將永遠維持一個國家的狀態。儘管印度獨立後的首位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認為自印度河流域文明到現代,印度乃多元繽紛但是一統的政體,然而,這恐怕是過於一廂情願的想法。

獨立後的三十年間,印度受到邊界的多起戰事、部落暴動與分離主義運動的侵擾,全國陷入分裂危機。對印度領導者來說,他們的首要任務在於鞏固中央政府的權能。然而,尼赫魯的女兒,擔任總理的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似乎對此操之過急,她傾全力縮緊中央政府的管轄力,並削弱地方上的政治敵手,卻因此助長了反叛者的火焰。

早期的印度經濟政策似乎也以同樣的思維運作。尼赫魯在劍橋就讀大學時,就深受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影響,並以此建構他對國家與私人企業之間的關係的想像。他欽慕蘇聯式的中央計畫。幾乎所有為本書撰文的企業管理者都深刻回憶了印度獨立後的四十年間,牌照制度(license raj)所帶來的商業窘境,此牌照制度與其繁複的監管內容扼殺了各種形式的商業活動。一九九一年,當收支危機重創印度,迫使印度儲備銀行空運六十七噸的儲備黃金至倫敦,以求國際貨幣基金(IMF)貸款支援時,印度總理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才在此尷尬的時刻放鬆了對各關鍵工業的強硬箝制。

雖然上述改革都是面對危機時不得不然的反應措施,但是如同信實工業(Reliance)執行長穆克什・安巴尼(Mukesh Ambani)所點出的,許多改革都相當「具有遠見與膽識」,而信實工業的高速成長率似乎正是此番變革下的受益者。確實,自由化(liberalization)與創業主義所帶來的經濟成長率爆發,可說是印度開始對自身「再想像」的豐碩戰果。

而本書正是一九九一年改革後所帶來的強勁動能,以及隨後而起的極具遠見與膽識的變動之下的產物。經濟成長率、全球化以及科技普及,促使印度開始討論對未來共同國家的想像,而這些對話在過去的二十年甚至十年間,根本是無從碰觸的議題。扎卡利亞是最早讚許印度中產階級擴張的少數評論者之一,他認為「該族群的利益超越了地方、階級與宗教」,並成為統一背後最重要的支持力量。確實,扎卡利亞認為近年印度發起的大規模反政府貪污抗議以及聲援德里受性侵害少女的遊行,都是印度中產階級要求中央政府履行其任務的實際行動。此外,傑瑞.賓多(Jerry Pinto)所撰寫的寶萊塢論與運動播報員哈莎.博喀爾(Harsha Bhogle)所提到的蟋蟀活動,則揭示了流行文化對印度團結的影響。

不過我們必須理解到,印度本就具有完整的意識形態。從古至今,印度人多半認為不管其背景差異為何,他們都是一個國家之下的子民。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政治學教授阿什妥思.凡斯尼(Ashutosh Varshney)在其撰文中提到,「區域的多元化已經無法對印度構成實際的威脅。印度的邦聯系統自始至終期望自多元的背景下,創造一個統一的國家,並保護其國家的完整性。事實上,印度的邦聯制早已獲得普遍性的成功。」如同《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編輯莎克爾.葛普塔(Shekhar Gupta)所說的,「唯有現在當印度歷經許多暴亂,並且自憤怒與痛苦的政治氛圍中邁開步伐,並擁抱希望與期待時,我們的國家才有可能成為自由而多元的民主社會。」

此時,正是重新想像印度的最好時刻。

相關書摘 ►印度在黑夜茁壯,現在如何在白天強大?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重新想像印度:亞洲下一個超級強國的潛力解碼》,全書將於11月由遠足文化出版,敬請期待!

作者: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研究中心

印度的未來手冊!此書邀集全世界重要人士分析擁有龐大文化潛力與機會,但卻不被普遍了解的大國:印度。印度蓬勃的經濟活動與日益龐大的中產階級族群,使之成為與中國並列的兩大重要新興市場。此外,印度的高科技產業與全球品牌也逐漸成為全球經濟體內不可忽視的勢力。

但是,印度的潛力究竟為何?要如何徹底發揮其潛力?此書編輯透過文化、經濟、與政治多方角度,解析亞洲的另一個超強大國。

來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6654